贵州章正贤
一、兵部侍郎何许人
兵部侍郎何许人?《海宁州志稿.名臣》章之光条是这样记载的:章之光,字忠台。其先闽之浦城人,祖仲达(这里是撰稿人弄错了,不是祖,而是父。),任秀州(今嘉兴市)判官,以忤当道去,南宋庆元间籍海宁盐官镇。进士第,由殿中侍御史晋兵部侍郎。……之光长子彦文居海宁,次子彥武迁会稽。《海宁州志稿》记载得清清楚楚,章之光,字忠台,谱名即邦顺,偁山始祖添十九府君彦武之父,仲达(谱上误为伯达,其兄伯通,按古代伯、仲、叔、季之序来区分长幼之法,应为仲达,再谱时应更正。)之子,《御赐百代歌》第十三代,即旋代。其父任秀州(今嘉兴市)判官(原谱误为湖广郴州判官,再谱时应更正。),以忤当道去。族中相传,章彦武镇黄家堰寨时,游偁山风景,见一碑碣镌有“章氏丹山”四字,乃是晋人所遗,遂萌生定居之心,使牛耕犁,任其游走,圈定范围,后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形成了今世之道墟镇。
章之光在位时,积极主张抗金,参与了著名的“开禧北伐”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了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开禧二年(年),时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兵部侍郎章之光和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率领的军队浴血奋战,连战连捷。在每次战斗中,章之光总是身先士卒,奋力拼杀。一次,章之光率百骑人马连夜偷袭敌方大营,一举俘虏了对方主帅。尽管身中数箭,还是胜利而归。从此,章之光声威大震,敌人闻之无不胆颤心惊。
后来,金军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国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开禧三年(年),吴曦之判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嘉定元年(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在主和派得势的情况下,章之光心灰意冷,辞官还乡。
当时章之光的家乡马桥唤作长平乡,章之光回到老家后,十分怀念在军队中行军打仗的岁月。于是,他开始在外面的河港两岸遍植梧桐,梧桐魁梧挺拔,好像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南宋军队。渐渐的,梧桐成林,亭亭如伞,因此他们这个村庄就更名伞林村,村口的庙宇叫做伞树庙。章之光宅前为侍郎港,古名九曲港,有放鹤、化龙、饮马诸池。宅北有凤凰兜,宅东为桐木港,有凤梧园等名胜古迹。
章之光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就在九曲港上造了一个座石桥,叫做古墓桥,即通往章之光墓地之桥。明朝一代国师刘伯温亲自为章之光作了碑记,石碑树立在他的墓旁,供后人瞻仰。
二、被撇却的年代及原因
偁山旧谱毁于元末兵燹,后于明永乐间,主持编修《永乐大典》及《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的礼部侍郎章敞主持重修。重修谱延用了旧谱以《御赐百代歌》冠于各代祖之例,以第一字“景”冠于浦城三世祖仔钧公,以下类推。推至偁山始祖“彦武”的顺序分别为:仔钧(景)~仁郁(直)~文琮(明)~傃(昌)~崐(茂)~柏(隆)~綡(高)~苹(厚)~汲(裕)~会(能)~鲁(泰)~伯达(运,为仲达)~邦顺(讳之光,旋)~彦武(添)。彦武为《御赐百代歌》第十四世,添代,偁山一世,大行添十九,小行二。至今仍称添十九府君,从未有过异议。如果我们从中将邦顺一代拿掉,彦武就不是添代,而是上升为旋代了,就成旋十九了,为何至今仍称添十九呢?还有,仲达是《百代歌》第十二代,运代,彦武则是第十四代,添代,那么,运代与添代之间的第十三代,旋代去了哪里呢?这就是现在道墟各谱以及会谱不能自圆其说的了。
那么,邦顺一代是何时何因被撇却的呢?据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八第八十页页眉记载:“按萧山蓝田章氏抄谱,临安派汲公尚有子骏,生鲁仲,鲁生伯奇,伯奇生邦相,邦相生朝用、朝度,朝用由乡举授吴县令,生彦彬;朝度绍兴十八年进士,生彦质,为新城派始祖。查偁山谱,旧有邦顺、朝显二代。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南渊公考正世系,调到浦城真本,彦武为愫公九世孙,徙居会稽,无邦朝二代。今核之临安昌化各谱,似又有焉。然蓝田抄谱别支世系错讹者甚多,且查苏州府志职官表吴县令,仅有章樵,并无章朝用。绍兴十八年朱子小录亦无章朝度题名。昌化谱朝用为邦宁之子,又复互异,只好存疑,未便添改。”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偁山旧谱确有“邦顺”一代,是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南渊公考正世系时,调来浦城真本,记载“彦武为傃公九世孙”,无邦朝二代,仅凭这一掉代的错误记载,在无任何佐证的情况下,便草率地将“邦顺”一代从世系表中抹去,驱逐出谱。现在,我们虽已无法知道昔日南渊公调来的所谓真本是哪一时期所纂修的,但至少知道邦顺一代从道墟谱中消失是嘉靖三十二年(年),距今已年之久。在这年中所修的道墟各支系谱以及会谱均无邦顺这一代。而从綡公自浦城徙居山阴至嘉靖三十二年时,也已余年之久,在那些交通、通讯都不便,且经济不发达的岁月里,宗亲间的联系也不多,谁能保证浦城真本不会掉代呢?离章敞主持重修谱才年,连自己本支系的记载都不信任,就那么信任相隔余年,相距几百公里外的浦城真本?
至贻贤公辑修会谱时,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未便添改,只是将事情的原委及所查证的资料记载于《会谱》页眉,以供后识者考正之用。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真是难能可贵。
三、亡羊补牢有错必纠
综上所述,邦顺即为南宋宁宗朝兵部侍郎章之光之谱名,系仲达之子,为《百代歌》第十三代,旋代,偁山始祖添十九府君彦武之父。这样,“泰运旋添仲”才完整,否则,没有旋代,只是“泰运添仲”,不仅别扭,而且从第十二代跳到十四代,这正常吗?就因昔日浦城真本“彦武为傃公九世孙”这一掉代的错误记载,让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在嘉靖三十二年(年)开始消失于偁山各谱以及会谱长达年之久,现在是该回归谱位的时候了。幸亏我黔西北支系在嘉靖初因官迁出道墟时所带的谱籍资料上有邦顺一代的记载,也承蒙道墟章建新宗亲提供了海宁州志稿相关记载的资料,我才有了遍查资料的方向,考正了我们谱籍资料对“邦顺”一代记载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接下来就是要恳请续修会谱的宗亲诸君切莫以约定俗成或既成事实等托辞进行推诿,将邦顺一代补进《会谱》。
也请隶属道墟各支派的宗亲正确认识并认真对待这一史实,因为将此代补上更正后,从仔钧公往下数代次时,道墟各支派谱上无邦顺这一记载的宗亲们,就会晚一代。换句话说,原为仔钧公四十世的,补上邦顺这一代后,就成了四十一世。切莫因为晚了一代就不认我们的老祖宗,让他永远游历于我们的谱系之外哦!
二0一九年季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