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从统一天下(前)到始皇帝去世(前),十二年间国内承平无战事,销毁民间兵器,撤除六国关防城郭,统一文字货币,整齐度量衡,整备交通道路,推行郡县户籍法制,举国上下,专心致力于统一帝国的内部建设。始皇帝五次出巡,祭祀各地山川神灵,安抚黔首庶民,刻石纪功,彰显息兵统一的伟业。峄山石刻宣称“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东观石刻明言“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琅玡刻石公布“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无不是由始皇帝亲临各地,宣告息兵和平,子孙万代,永享太平。在这种和平安定的环境当中,内郡各地,削减兵力,松弛武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另一方面,秦统一六国以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秦帝国的军事力量,由内郡向南北边境集结,开始准备对匈奴和南越的战争。
蒙恬一家,三代秦军名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驰骋统一战场上的名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蒙恬助王贲、李信攻灭齐国,再建军功。灭齐归来,始皇帝任命他为内史,统领重兵屯驻上郡,负责关中地区和首都咸阳的防务。上郡的治所肤施,故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蒙恬领重兵屯驻陕北保卫首都,标志着秦帝国军事力量的布置,已经由东方转向北方,其攻防的对象,不再是六国,而是活跃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蒙恬屯驻上郡,首先是安定首都的北面,防止匈奴骑兵南下;同时,他奉命建造城塞,加强边防,修筑道路,囤积军粮,为与匈奴开战做事前的准备。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始皇帝下令进攻匈奴。他任命蒙恬为大将,统领三十万大军出击,占领了河套地区。次年,蒙恬军渡过黄河,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黄河河套以北,阴山山脉以南的地区),夺取了整个阴山地区和贺兰山高地,迫使匈奴撤退到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失去了南进的基地。蒙恬军取得军事胜利以后,大军继续屯驻,在河南地区设置九原郡,移民作永久性的占领,沿边大规模修筑城塞亭障,建立起设防的边境;又修筑从九原通达咸阳的军用高速公路——直道,将首都和北疆直接连接起来。匈奴虽然一时被迫退出河套地区,势力依然强大,其所控制的地区,西起阿尔泰山,东至辽河流域,秦帝国的整个北部和西部边境,几乎被匈奴包围。接受始皇帝的命令,蒙恬进而将旧秦国、赵国、燕国的北部长城全部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建立起统一的北部边防。负责帝国北部边防的三十万屯驻军,称北部军,总部设在上郡,由蒙恬指挥。
秦攻灭楚国以后,对于过去臣服于楚国、由当地氏族首领和部落君长们自治的广大百越地区,开始实行军事攻击。在军事占领后,比照郡县实行直接统治。当时的所谓百越,是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直到东南亚的古越族。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者,称为于越;分布于今温州一带者,称为东越;分布于今福建福州一带者,称为闽越;分布于今广东及其以南者,称为南越;分布于今广西及其以南者,称为骆越(又称西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将王翦挟灭楚之余威,渡江攻灭于越,设置会稽郡,开秦用兵百越之端绪,军威逼近东越和闽越。同时,王翦军别部由湖南、江西方向灭楚南下,军锋已经抵达楚越交界的岭南地区,与南越和骆越有所冲突。
秦帝国第一次全面攻击越人的军事行动,大约开始于秦始皇三十年。当时,秦始皇任命屠睢为大将,统领数十万大军南进。屠睢军从三个方向,兵分五路,西南方向两路进军,分别走今越城岭(今广西资源和兴安县间)和今萌渚岭(今湖南江华),攻击骆越;中南方向兵分两路,分别走今骑田岭(今湖南宜章和郴州间)和今大庾岭(今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间),攻击南越;东南方向一路,走今江西余干南之信江,攻击东越和闽越。东南方面军顺利进军,攻灭东越和闽越,设置闽中郡,实现了秦的直接统治。中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遭到南越和骆越的顽强抵抗,屠睢战死,大量秦军阵亡,秦军深陷于越人游击战的泥沼中达三年之久,无法完成对南越和骆越的占领。
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皇帝任命任嚣为大将,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对越军事进攻。这次军事行动,增兵移民超过五十万人,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南越和骆越战场,终于攻占了岭南地区,在骆越地区设置了桂林郡,在南越地区设置了南海郡和象郡,长期屯驻军队,实现了对百越的直接统治。秦帝国屯驻岭南的军队及其辅助人员,数量以五十万计,称为南部军,先后由屠睢、任嚣和赵陀统领,大本营设在番禹,就是今天的广州。
秦自建国以来,关中地区是国本所在的根据地,军事布局的重中之重。秦长年?进扩张,攻击和防卫的目标指向关东六国,扼守关中东部门户的函谷关是最重要的军事要地,也常年屯驻重兵。随着东进扩张的顺利进行,秦的军事重心逐渐东移,荥阳一带成为新的军事重地。统一六国以后,中原息兵,南北对百越和匈奴开战,秦的军事重心由中原向南北两边境转移,上郡以北、五岭以南成为重兵屯驻的要地。整个秦帝国的军事布防,成一外重内轻的格局,不仅内郡空虚,秦帝国本土——关中地区的防务也松懈下来。
陈胜、吴广起兵于泗水郡大泽乡,其地远离关中咸阳靠东,远离南北两疆在中,是帝国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中最空虚薄弱的地区之一。
陈胜七月起义,九百人攻占大泽乡及其所在的蕲县。不到一个月间,先后攻克铚、酂、谯、苦、柘等数县,拥有六七百乘战车,一千余名骑兵,步兵数万人。陈胜进而一举攻下陈郡郡治陈县,称王,建立张楚政权。陈胜军的迅猛发展,楚国故地民众的响应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不过,陈胜军若入无人之境的军事进展,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武备松弛的内郡各级秦政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张楚政权在陈县建立以后,迅速做出了主力西进关中夺取咸阳、分部四面出击的军事部署。西进的张楚军由两支部队组成,一路军以吴广为假王,统领张楚军主力进攻荥阳,指向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一路军以宋留为将军,领兵攻取南阳,伺机夺取进入关中的南大门武关,两路进军的目标都是关中咸阳。荥阳在三川郡境内,是由关东地区走三川东海道通向关中的第一道门户,控制东西南北交通的关口,秦王朝驻有重兵防守。紧靠荥阳东北部,秦帝国建有著名的粮食储备基地——敖仓,大量存贮战备用粮。荥阳的屯军和敖仓的粮食,构成秦帝国控制关东地区的战略基地。
吴广军一路顺利,击败沿途的秦军,包围了荥阳。当时,秦王朝的三川郡守是李斯的长子李由。吴广军逼近,他由郡治洛阳抵达荥阳,统领荥阳驻军,死战坚守。吴广军虽然围困了荥阳,却无法攻克,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另一支西进军的宋留部队虽然顺利地进入南阳郡,也遭到了南阳秦军的阻击,无法迅速逼近武关。西进军的这种胶着形势,引发张楚政权作出一项新的战略决定:绕过荥阳,直接进攻函谷关。英雄周文,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周文,又名周章,是陈县的豪杰贤侠,曾经在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的门下做过门客,自称熟习兵法。秦楚战争中,他从军抗秦,曾经入项燕军中服役参战,做过将军幕府的视日,相当于作战参谋,负责天气地形、占卜预测,有相当的军事经验和才能。陈胜军攻克陈县以后,他以地方豪杰的身份参与了张楚政权的建立,得到陈胜的信任。绕过荥阳的战略,也许就是周文的建议,得到了陈胜的赏识和赞同。张楚政权任命周文为将军,另外率领一支军队绕过荥阳西进,直奔函谷关而去,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破关突入关中,夺取咸阳。周文的军队,得到围困荥阳的吴广军的支援,顺利进军,突破洛阳、新安、渑池一线的秦军防线,一举攻破函谷关。
函谷关是关中的东大门,是秦扼守关中本土的咽喉要地、军事重镇。战国以来,秦与关中六国争斗,有胜有败,有进有退。不过,秦军的进退有一条基本的底线,就是函谷关从未丢失过,始终能够将诸侯国军阻止在函谷关下,保障关中本土不受敌军的侵入蹂躏。秦最终能够战胜六国,因为守住函谷关而保有稳定的关中根据地,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本条件。周文攻破函谷关,是秦建国以来从来未有过的重大失败,也是张楚军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关中震动惶恐,反秦军鼓舞欢腾。函谷关被攻破以后,关中八百里平川,几乎是无险可守。入关后的周文乘胜进军,沿渭水南岸的大道急速西进,过宁秦、郑县,几乎是毫无阻拦,一直打到咸阳东郊,骊山脚下的始皇帝陵旁。周文的部队浩浩荡荡,拥有兵车千乘,步兵数十万人,西望秦都咸阳,大有一举消灭秦帝国之气势。
然而,就在周文军抵达骊山东面的戏水时,一支精锐的秦军部队,已经静悄悄地在戏水西岸严阵以待。战国末年,周文参加过项燕对抗王翦的大战,秦楚两军百万雄师的战阵,他是见识过的。秦末乱起,他身为张楚军将领统兵西进,一路上与无数秦军交战过来,可谓破关斩将,久经沙场。然而,当他观望布阵在戏水西岸的秦军时,不禁倒抽一口凉气,有不寒而栗之感。
戏水东岸的秦军,约有五万人,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后卫两阵。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左军旁靠渭水布阵,左右军之间,中军横列展开。前锋三军之后,后卫两军集结在前锋三军的结合部,作支援依托。五部秦军,每军万人,自成一独立军团,各军团布阵相同,分别列成右方阵、左曲阵、中方阵和军幕指挥所。
右方阵成长方形作纵深排列,约有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方阵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每列六十八人,共二百零四人,军士不穿铠甲,手持弓弩类远程武器,组成军阵的前锋。前锋之后是车兵和步兵相间的三十八路纵队。车兵身穿铠甲,持戈、矛、戟等长兵器,分乘由四匹战马牵引的战车。步兵有不穿铠甲者,为轻装步兵;有穿铠甲者,为?装步兵,分持长短各种兵器。右方阵两翼,各有一列弩兵横队,分别外向排列,为右方阵的翼卫,防止敌军从两翼的袭击。右方阵的最后,有一列后向排列的弩兵横队,为右方阵的后卫,防止敌军从背后的袭击。右方阵的布阵,依据长兵在前、短兵在后的阵法,攻守兼顾,滴水不漏。
左曲阵是一个由四个分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由九百名弩兵、步兵、车兵、骑兵混合编成。四个分阵分别为弩兵阵、骑兵阵、混成阵和车兵阵。弩兵阵突出于左曲阵的最前端,由三百三十二名弩兵组成。弩兵阵的阵表,即军阵的四面由一百七十二名立射弩兵组成,其阵心是一百六十名跪射弩兵,成八路纵队排列。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是由战车六乘、骑兵一百零八骑编成的长方形军阵,战车在前先导,骑兵跟随在后,战车以三乘为一列,骑兵以四骑为一组。弩兵阵后内侧是混成阵,是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编成的长方形军阵,十九乘战车排列成三路纵队,二百六十四名步兵编组跟随其后,阵后另有八名骑兵殿后。车兵阵侧接混成阵,前锋收敛与右方阵看齐,是由六十四乘战车和一百九十二名甲士组成的正方形方阵。六十四乘战车排成八纵列,每列八乘战车,每乘战车由四匹战马牵引,车上有御手一名,甲士二名,皆着重装铠甲。左曲阵阵形复杂,成所谓大阵套小阵,阵中有阵的布局。四阵组合自在,变换自如,特别是骑兵的机动运用,可谓是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中方阵的构成与右方阵类似,由三千名弩兵、轻重装步兵和车兵组成。中方阵也是长方形军阵,与右方阵不同的是,中方阵作横向排列,后卫左曲阵,右翼右方阵,是军团方阵的支援部队。军团的指挥部、战车帷幕、仪仗鼓旗,布置在左方阵和右方阵的纵深部,整个军团方阵的后方。
秦军的大营,在前锋三军团后面,依托后卫两军团移动,仪仗鲜明,警卫森严,传令骑士进进出出,金鼓旗帜变换有序,宛若灯影戏中幕后牵线的手,指挥各军团各军阵移动,如影随形。
秦军的精锐,使周文震惊;秦军的布阵,使周文缭乱。周文凭借他丰富的军事经验,意识到眼前的秦军非同一般,当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也许就是传闻中的始皇帝的近卫军团之一、拱卫帝都咸阳的京师中尉军。
以数量而论,楚军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地形的限制,数十万大军无法展开。周文不敢轻敌,他首先以楚军轻锐部队,筑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处。秦军放任楚军渡河,待部分楚军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进,转换阵形,将九阵展开,合拢结合部,开始攻击。秦军首先由弩兵直立蹲跪轮番射击。万箭齐发之后,弩兵闪开撤至两翼,阵门开启,战车出动,步兵跟进,突入楚军军阵,直接攻击遭受弩兵射击后的楚军。就在车战交戟和步兵格斗展开之时,集积起来的秦军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楚军身后,焚烧破坏便桥,切断戏水两岸楚军的联系。楚军士兵,先遭秦军强弓劲弩射击,因伤亡而震恐,继而被秦军战车冲开军阵,队形出现混乱。当编队严整、击杀凶猛的秦军步兵方阵抵达眼前时,后方又因秦军骑兵的包抄而动摇,纷纷溃散,无法作有组织的抵抗,多成了秦军士兵据以报功的首级。
初战戏水的结果,楚军大败,渡过戏水的楚军,几乎无一生还。周文在戏水东岸稳住阵脚,不敢再轻易渡河攻击。他曾经试图引诱秦军渡戏水,准备利用数量优势在戏东与秦军决战。然而,秦军尽管初战获胜,却不乘胜追击,事后也丝毫不为周文军的引诱所动,只是坚守在戏水西岸。秦楚两军,相持在戏水。
抵达戏水以后,迅速挥军西进,一举攻克咸阳,正是周文既定的战略目标,岂能有止军不进、贻误战机的稍许踌躇?合理地推想,周文军之所以未能渡过戏水西进,不是不进,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当是遭遇到了无法西进的意外阻挡。
周文军停留戏水未能迅速进军咸阳一事,因为史书缺环失载而成千古疑案。
从尔后的历史来看,周文军滞留戏水,是大泽乡起兵以来秦楚间军事形势的重大转折。对于张楚政权来说,乘风云突变之势,一举攻入咸阳消灭秦帝国的可能前景,宛若电光幻影转瞬即逝。从此以后,张楚军失去进取之力,节节败退,不久就被消灭。与此相对,秦帝国由此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从猝不及防的慌乱中清醒过来,得以动员集结秦军,开始东进反击,一时转危为安。古往今来,同情张楚陈胜者,无不为周文军停留不进惋惜。读书论史者,往往批评周文未能迅速挥军西进,犯了重大的军事决策错误。
周文军的这种错误,用现代战史上的成例来比况的话,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敦刻尔克之战。年5月,闪电横扫欧洲的德军主力,将一败涂地的英法联军追逼到加来海峡的敦刻尔克。五十公里宽的险恶海岸,四十万联军绝路逢生的唯一希望,就是乘船渡海撤退到英国。对于联军来说,他们最紧迫的需要,就是时间,那怕是一分一时一天。奇怪的是,5月24日,已经逼近敦刻尔克、即将切断联军退路的德军装甲部队突然停止了前进,直到5月27日方才恢复进攻。三天的时间里,英法联军从混乱中镇静下来,构筑起固守海岸的防线,撤退计划得以紧急实行。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四万联军后卫部队被俘,然而,三十三万联军主力已经顺利撤退到英国。正是这支保存下来的有生力量,成为尔后联军重建的根本。敦刻尔克之战,也由此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由盛而衰的转折。
战争是艺术,千载难逢的战机,转瞬即逝。敦刻尔克战役,德军为何突然停止前进,由此丧失全歼英法联军的战机?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5月24日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至于希特勒为什么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至今仍然是未解的历史之谜。有研究者说是出于德军统帅部对进军过于快速的装甲部队的担心;也有研究者说是出于希特勒希望与英国作政治交涉的失误。不管原因何在,历史性的错误已经铸成。
我追究秦末的历史到戏水周文,联想古今,感慨万端之余,每每心存疑虑。周文其人,是陈胜政权中难得的军事人材。战国末年,他在项燕军做视日,身为作战参谋参加过秦楚大战;吴广军荥阳受阻,他出奇策,领奇兵,一举攻下函谷关,集结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东岸,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抵达戏水以后,迅速挥军西进,一举攻克咸阳,正是周文既定的战略目标,岂能有止军不进、贻误战机的稍许踌躇?合理地推想,周文军之所以未能渡过戏水西进,不是不进,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当是遭遇到了无法西进的意外阻挡。
司马迁记载周文军在戏水停留的事情,主要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说: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对于这段重大史实,仅仅用了聊聊十六个字。据这十六个字所言,周文一边进军一边扩大军队,一直抵达函谷关,拥有战车千乘,兵士数十万,进而抵达戏水,驻军于此。对于周文军为何在骊山停留不进,完全没有交代,紧接着就说章邯请准二世赦免骊山的刑徒和奴隶,编入军队击败周文,周文军退出函谷关。
周文攻破函谷关抵达戏水与秦军大战,是在二世元年九月。戏水战败后退出函谷关,在曹阳(今河南陕县西南)与秦军又战,战败,是在二世二年十一月。退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再与秦军激战,兵败自杀,是在曹阳之战后的十余天。三个月间,秦楚间数十万大军三次大战,其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史记》仅仅用了八十余字记载这段史事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战况,完全没有提及,特别是关于秦军的情况,除了主帅章邯的名字和他提议赦免刑徒、奴隶编入军队的聊聊数语外,更是一概阙如。我多次感慨,古史往往是挂一漏万,挂一漏万的记事,受文言文语体的限制,往往语焉不详;细节的阙如,更是通行惯例。与此关联,周文数十万大军为何在戏水停留不前,坐失一举攻入咸阳之战机的千古疑案,依靠现有的史书文献不可能得到解答。历史真相的解明,必须另寻出路。
公元年3月,在骊山秦始皇陵园东侧,发现了兵马俑坑。一、二、三、四号俑坑中,八千余具兵马俑,按照作战陈兵的阵式排列,忠实地再现了帝国秦军的原貌。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兵马俑的风格,完全是写实:四个俑坑的排列,是秦军的实战布阵;兵马俑的塑造,以实在的秦军部队为原型;八千余件兵马俑所组成的军团,如实地再现了秦军的组织和阵容。兵马俑,是安置于地下保卫始皇帝?秦军精锐部队;它的原型,当是秦的京师卫戍部队,即所谓京师军之一部。
秦帝国的京师军,有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三支部队。郎中令军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团,由大夫、谒者和郎三种官吏组成,在皇帝身边负责侍从警卫,由郎中令统领。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总管、内廷警卫总长,大夫是皇帝的内廷参议,谒者主要负责皇帝的礼宾司仪,大夫和谒者的数量不多,大致各有数十人左右。郎中令下属的主体部分是郎官,数量最多,作用也最为重要,他们既是皇帝的侍从近卫,也是出仕官员的预备队,人数没有一定,多的时候总数可以到一千人左右。在郎中令下属的三种属吏中,负责侍从警卫的郎官,比照军事组织编制,由郎中令下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等分部统领,是一支小而精的侍从武官团。
卫尉军是皇宫宿卫军,由九卿大臣之一的卫尉统领,负责京城内外诸宫城城门的警卫及其城内的治安,皇帝出行时也要承担安全警卫的工作。卫尉属下的部队由卫士组成,卫士是定期服役的士兵,一年轮换,数量在两万人左右,他们分别屯守各个宫城要所,沿宫城内城垣设营帐居住,分散驻守,没有统一的营垒。
中尉军因由中尉统领而得名。中尉掌管首都内史地区的军事和治安。由于内史是首都所在,性质特殊,中尉作为内史地区的军事长官,兼有中央官和地方官两重身份,跻身于国务大臣之列,成为九卿之一。中尉的职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负责内史地区的守备保卫、治安维持、地方军之管理。这种职务,大体相当于帝国地方各郡的郡尉。二是统领京城卫戍部队,负责首都咸阳的守备、中央各官署的保卫、中央武库的管理,皇帝出行时率领部队先导扈从,清道警卫。这种职务,相当于中央军事大员的职能。中尉所掌管的军队,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分散在首都内史各县的地方军;其一为集中屯驻在咸阳宫城外的京城卫戍军。京城卫戍军,约有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地区征召的服役士兵组成。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地区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卫戍军服役一年,期满轮换。
总的说来,以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组成的秦京师军,分别分布于宫殿内外、宫城内外和京城内外,以皇帝为中心,在关中地区构成一个严密的多层防卫系统。首都地区的安危,系于京师军的存在。兵马俑的原型部队,在京师军中寻求,确是合乎情理的推想。受此启发,我进而推断,在京师军这个多层防卫系统中,郎中令军是皇帝的身边警卫队,卫尉军是宫城宿卫军,他们屯驻宫城内外,一般是不外出野战的,屯驻在首都咸阳近郊、能够随时调遣出动的野战部队,唯有中尉军。
中尉军是帝国秦军精锐中的精锐,不仅担当首都咸阳的卫戍,国家有重大仪式仪礼,也出动中尉军担当。秦汉皇帝下葬,中尉军战士着黑甲黑衣,玄冥军阵从皇宫排列到陵寝送葬,应当就是兵马俑军阵的原本。
由此联想开来,戏水岸边,遏止周文军西进步伐的力量,应当就是秦帝国的京师中尉军。
当我再一次站在雄伟的兵马俑军团前时,眼前是战车滚滚,刀光剑影,耳中是军鼓阵阵,战马长啸。骊山下,戏水畔,秦帝国京师中尉军主力,正列阵以待,迎击周文军的进攻。
公元年7月底,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在兵马俑博物馆召开。承蒙会议主持方的厚意,我在骊山山麓小住了一周,得以了却多年宿愿,将始皇陵兵马俑遗迹、灞上鸿门故地、咸阳城阿房宫旧址、东陵秦王墓、长安故城……一一寻访游历。
悠悠渭水,自陇西渭源而来,经天水由甘肃入陕西,过宝鸡,横贯关中平原,经过秦都咸阳,收纳沣河灞水于南,汇集泾河清流于北,水势滔滔,河道宽广,进入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境内,河道陡然折向东南直冲骊山而来,再成九十度东去数里,然后又成九十度往北流去,在骊山与渭水河道之间形成一狭窄的通道,正如瓶颈扼守着由函谷关通向咸阳的大道。戏水,出于骊山东侧北流入渭河,正好南北横亘在这条瓶颈通道的东口,宛若防守通道的堑壕。灞水,出于骊山西侧北流入渭河,正好横亘在出这条瓶颈通道的西外,宛若另一条开闭通道的堑壕。进入关中的南道——武关蓝田道,沿灞水河谷而来,也由这里进入渭河平原。于是乎,东以戏水为壑、西以灞河为防、北傍渭河、南背骊山的这一片地方,遂成为函谷关和南阳武关道以后保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秦军的屯兵重地,秦帝国守卫首都的中尉军主力,应当就屯驻在这一带。
我由骊山先去鸿门,项羽宴请刘邦的鸿门宴旧址,至今犹存。吟味“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名句,想当年项羽四十万大军之所以驻扎于此,正是因为利用旧秦京师军的营房驻地。戏水在鸿门东近处,出动鸿门的驻军,正好可以在戏水西岸布阵设防,堵截由函谷关方向西进的敌军。秦汉时的咸阳—函谷关道,走向大致同于现在的西(安)潼(潼关)公路,我多次来来往往。这次,我专程沿骊山南麓小道,走韩裕访东陵,过洪庆塬吊坑儒谷,下塬直趋灞河河谷,顺河堤西去,遥望蓝田。塬上山麓的这条道路,就是当年鸿门宴刘邦脱出虎口,与樊哙等人持剑盾步行,从骊山下到芷阳间行,回到灞上军营的小路。十万刘邦军屯驻的灞上军营,在灞河谷口一带,想来也是秦京师军的营房驻地。秦京师中尉军一部,屯驻灞上军营,控制武关—蓝田道;秦京师中尉军另一部,屯驻鸿门军营,控制函谷关—咸阳道。灞上鸿门之间,正是京师中尉军主力的屯驻地。
实地考察至此,再回到纸上书中,往古今在交汇,神思远去往昔,已经消失的历史,宛若倒行重放的影像,历历如在眼前。兵马俑以京师中尉军为原型塑成,鸿门中尉军驻地就在骊山陵近旁,屯驻鸿门的中尉军将士,正好做了兵马俑的模特儿。他们演习的军阵,正是兵马俑坑排列的阵式;他们的装备队列,正是兵马俑军团将士们的武装队行。中尉军将士,不仅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极具战斗力,而且选拔严格,忠诚可靠,在帝国军中受到格外的重视,肩负着保卫首都最后一道门户的重任。二世元年八月,当周文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时,屯驻在鸿门灞上的中尉军出动,在戏水一带阻止了周文军的西进,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挽救了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