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底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上独占鳌头;论稀世珍宝,中国排第二,没有哪个国家能排第一!
无论是文明时代入口处的里程碑——九州鼎、历代帝王奉为天命的象征——传国玉玺,还是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奇书——《永乐大典》,都凝聚了我国独一无二的智慧。
这些顶级国宝目前都下落不明,遗留下来的都只是副本或者猜想,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国宝的问世之日,就是各界沸腾之时。
那么,这些顶级国宝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它们是如何下落不明的?这些顶级国宝还会再一次闪耀在华夏大地吗?
接下来,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顺着历史的长河,去瞧一瞧这些激起历史浪花的顶级国宝背后的传奇吧。
王权的象征——九州鼎
1、九州鼎的由来
从我国夏、商、周时期开始,鼎就成为了各种重大活动的必备品,后来又被用来象征立邦和统治,代表着王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鼎当属夏禹所铸的九州鼎。
在夏代初年时期,大禹带领众人平治水土,然后把天下大地分为了九州。来自遥远部落的人贡献出了贵重的铜和稀世画作,这些在当时也被称为贡金。
大禹就汇集了来自九州的贡金,然后铸成了九只大鼎,在这些鼎上分别雕刻了九州的奇珍异兽、各种特产和画像,非常特别。其中,九州分别指的是雍州、梁州、豫州、荆州、扬州、徐州、青州、翼州、兖州。
在当时,谁执掌了九州鼎,那么就象征着拥有了统治天下的权利,并且是会受到百姓爱戴的。最终,九州鼎也被奉为传国重器,代代相传。
2、九州鼎的影响力
在关于九州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国得九鼎,失国失九鼎”。没错,从夏代开始,一直经过了商、周、秦这几次变迁,九鼎也成为了国家权力的标志。
从西周开始,列鼎制度就是这样一个产物,也就是说,鼎数越多,权力越大。比如,九鼎象征天子,七鼎象征诸侯,五鼎象征卿大夫,这个制度把礼乐制度推到了白热化。
在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就连一些王侯和卿大夫都开始大摇大摆地使用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而且一些没落的贵族和百姓为了体面,都不再用铜鼎,取而代之的是陶鼎。
虽然后来九州鼎失传了,但是九鼎代表无上权力的这个思想还在影响着后面的统治者。比如在秦汉之后,许多统治者都开始重新铸造九鼎,延续“九鼎传国”的观念。
有史料记载,就连武则天也让人在洛阳铸造九鼎,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损耗了56万斤铜。随着时代更迭,九鼎的权利象征已经不再受到重视,但是鼎依然可以作为祥瑞的象征,现身于各种场合。
3、九州鼎的下落
九州鼎的下落依然是难解之谜,一方面由于各种史书记录的九州鼎消息不一样,存在差别,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任何关于九州鼎下落的线索。
比如《史记》中就说九州鼎在秦朝灭亡后就消失不见了,而《封禅书》又说明九鼎在东周的末期就遗落了,和秦朝无半点关系,《汉书》又说九鼎淹没在了泗水彭城里面。所以说,关于九州鼎的下落说法有很多,但是都无从考究。
夏铸九鼎距今已有超过多年了,在这段时间内,关于九鼎遗失的说法层出不穷,说法不一,但是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九鼎被毁坏的记录,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以及未来对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关于九鼎的线索可能就会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九州鼎终会重现神州大地!
历代帝王的争夺目标——传国玉玺
1、传国玉玺的由来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了一块青石,而劈开这个石头后竟然发现了一块晶莹无瑕的玉,后来文王把这块玉雕成了一块玉玺,也就是“和氏璧”。
几百年后,楚国的邵阳灭越败魏,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楚威王就把这块和氏璧赏赐给了邵阳。后来,和氏璧在邵阳会见宾客的时候不翼而飞,杳无下落。
又过了50多年,这块和氏璧又出现在了赵国,被赵惠王占为己有,此后又发生了“完璧归赵”这个典故。然而,最终赵国还是被秦国歼灭,而和氏璧也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对和氏璧进行了再次加工,成为了象征皇帝的传国玺。在公元前年,秦始皇巡游湖南岳阳时,遇见了极端天气,在慌乱之中,这个传国玉玺就落入了洞庭湖。此后八年,和氏璧被一个使臣上交了给了秦始皇。
在公元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把传国玉玺进献给了刘邦。此后刘邦扫秦灭项,将传国玉玺更名为“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传国玉玺在孝元太皇太后手上保管。此后,又经过了东汉、西晋、隋朝,最终这个玉玺传到了唐末,在当时,这个传国玉玺已经传了多年。
在这个传国玉玺身上也发生了无数争斗,可是在五代时期,传国玉玺就失踪了。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另一块玉玺。
从公元前卞和献璞开始,传国玉玺一直在传承,历经了两汉、魏晋、隋唐和五代,前前后后经历了上千年之久,传了上百位皇帝,谱写了无比壮烈的玉国壮歌。
2、传国玉玺的下落
原来,秦朝的传国玉玺并不是只有一块,而是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和氏璧版本,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另一块就是蓝田玉版本,刻有“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在前面也说过,和氏璧版本的传国玉玺掉在了洞庭湖,一直持续了八年。可是,作为一个君王,不可能不用玉玺,正如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君也不可一日无玺。
而且,很有可能在洞庭湖丢失玉玺后的八年,那位使臣上传的玉玺也不一定是真的,很有可能是与和氏璧处于同一产地的复制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汉代首先出现的玉玺为蓝田玉版本。
在这里笔者作出大胆猜测,仅供讨论,秦王嬴政的和氏璧版本的传国玉玺有可能还深深地埋藏在洞庭湖的湖底。
包含万千内容的集大成之作——《永乐大典》
1、《永乐大典》的由来
《永乐大典》是朱棣的要求下,让解缙主持编修的,这本书把历代的文献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通过和编写人员的工作,形成了最初的版本。
可是明成祖看了过后觉得过于简单,资料也不全,不足以彰显大明的气派,于是又增派了人员进行编写。
此后,解缙募集了各有所长、涵盖各个领域的专家一共多人,投入到了《永乐大典》的编写工作。经过了三年多的艰苦努力,最终在年,也就是永乐五年,这部空前绝后的《永乐大典》稿件总算完成了。
而这还只是内容上的完成,在此以后,朝廷又面向全国召集了大量书法精良的文人,让他们把这些内容进行抄录。最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永乐大典》的正本才正式完成。最后朱棣也称赞这本书为“包括宇宙之大,统绘古今之异同”。
2、《永乐大典》的影响力
《永乐大典》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化史,也是属于编写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百科全书,就连有名的《大英百科全书》也要落后多年。
《永乐大典》一共有卷,、册,字数达到了3.7亿字,涉及的领域成千上万,可谓是森罗万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世界上各地现存的《永乐大典》遗本,甚至是一些残页,其实都不是正本,而是当年重抄的副本,因为这些纸张都是嘉靖年间所特有的白棉纸。
在这本书完成后的一百多年,到了嘉靖时期,这本书也差一点惨遭烧毁。在年,皇宫内发生大火,嘉靖皇帝一连三次下旨抢阅《永乐大典》,足以见得这本书在嘉靖心中的地位。
为了以防万一,防止这本巨作失传,嘉靖皇帝在同年让个人对这本书进行誊抄,而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六年,《永乐大典》的副本也就问世了。
3、《永乐大典》的下落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说法之一就是毁于明万历年间的一场宫中大火,但是这种说法欠妥。因为烧毁《永乐大典》是一个大事,后续的历史记录不可能没有,而这也不会成为秘密,然而却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说法之二就是这本书毁于明朝灭亡的时候,说的是《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李自成之手,在李自成撤退时,曾放火烧毁了宫楼。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因为这本书的正本一直藏在皇宫的深处,秘而不露,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个正本被烧毁。
第三个说法是正本藏于皇史成夹墙中,这个墙的厚度也有近6米,所以才会有人作出这个猜测。但是,这种墙只是为了放火而设计的,而不是专门收藏正本的,这个说法缺乏证据。
第四个说法的讨论就比较热烈,说是正本随明世宗葬于永陵。无论是从此书的抄录时间和明世宗的葬期进行比较,还是从永陵的规模来看,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总之,《永乐大典》的流传本身也是一个历史,而它本身也是一部学术史,可以这样说:它既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也是一种历史的文化。
结语
还是那句话,论历史、论国宝,中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当然,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长河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的稀世珍宝。
王羲之的兰亭序、秦朝的十二金人、北京的头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文化的传承。#传国玉玺#
所以,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有理由文化自信!